在金属底板上镶嵌不同色彩的其他金属,通过色彩变化及凸起等表现图案花纹,这就是日本的象嵌工艺。日语里的“象”为“成形”之意,而“嵌”则是“镶嵌”的意思。广义的象嵌工艺包含金工象嵌、木工象嵌、陶象嵌等。
象嵌工艺在古代世界就开始被广泛运用。其中,金工象嵌据说起源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在飞鸟时代(公元592年-710年)经由丝绸之路传至日本,当时多用于兵器或宗教器物的制造中。比如大阪四天王寺所藏的“七星剑”就是其代表,其刀身及刀柄前端把头上的装饰等被认为是象嵌工艺的雏形。此外,奈良正仓院内也珍藏有刀身使用金象嵌工艺铸造的文物。而在奈良药师寺正尊佛像的手掌及佛足上,则能见到用象嵌刻画的“轮宝纹”等。
在之后的平安时代(公元794年-1185年),象嵌工艺虽得到传承但并未留下许多出彩的文物。如今仅在宇治平等院凤凰堂的门扉固定金属件上还能一睹其风采。
时光流逝,到了镰仓时代(公元1185年-1333年),象嵌工艺逐渐被用于刀具圆形护手的铸造中,且护手上往往印刻有“山城住”、“平安城住”等铭文。公元1530年左右,由“伏见住(住在京都伏见)”的金家工匠创立的“绘风锷(护手)”广泛盛行,这种通过金、银、红铜及铜等有色金属象嵌工艺在刀具护手上表现山水人物的手法充分展示了其精细高超的技术。
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1868年)初期,住在京都西阵的埋忠家和正阿弥家这两派匠人的象嵌工艺开始崭露头角。埋忠家属于刀具制作一派,其中一名叫埋忠明寿的工匠供职于丰臣秀吉手下,十分擅长缎纹、纱绫纹(万字曲水纹)等细线平象嵌工艺。而正阿弥家则归属甲胄制作一派,正阿弥政德作为名匠声名远扬。两派的弟子们其后纷纷效力于全国各地的君王诸侯,使得京都的象嵌技术逐渐在日本全国传播开去。
由此,过去仅武士阶级、贵族等小部分阶层才能接触到的象嵌工艺在江户时代末期开始广泛被用于火盆、烟管等普通工具中。但好景不长,明治年间颁布的废刀令(公元1876年)又使得这项工艺险些濒临灭绝。幸好,在致力于面向海外介绍日本传统工艺的四方安之助、并河靖之等人的努力下,象嵌工艺在欧美受到了高度评价,随之成为出口物品中备受瞩目的工艺品。
如今,在京都这片土地上,“中嶋象嵌”将代代传承至今的工艺技法与独自开创的新技法巧妙结合于一体,坚持不断地开拓着象嵌工艺的新天地。